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服务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外国语言文化论坛第186讲举行

发布时间:2021-04-15     点击量:      来源:

4月15日上午,应我院邀请,广西大学君武学者讲席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清华首批二级教授,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主编罗选民老师在我校兴庆校区外文楼B912会议室做了题为“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与社会责任”的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向京教授出席并主持讲座。

罗老师首先介绍了三位著名学者葛兆光,饶毅,钱颖一在知名高校的讲话,谈到了大学生要掌握知识,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有批判精神和道德责任。随后抛出了此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大学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大学人才究竟该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罗教授介绍了一本书《西南联大英文课》和一部电影《无问西东》。西南联大在艰苦的八年期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获奖者,一大批灿若群星的中国未来的人文艺术和科学界的英才,可谓是教育史上的奇迹。而由罗老师参与翻译并撰写前言的《西南联大英文课》,是西南联大八年期间学生都读过的书籍,影响很大。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领略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及大学生该有什么样的社会担当。这本英文书不仅仅可以提升英语阅读技能,欣赏名篇著作,更会谆谆教导学生“何为教育,何为学,如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罗老师进一步启发道,中国教育的方向是通识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而现在的外语教育变成了职业训练场,灌输专业知识,离开了做学问的原点,脱离了博雅教育的初衷,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问题。以翻译领域为例,中国虽是翻译大国,却不是翻译强国,拿不出与西方学术抗衡的翻译研究成果,学术话语权缺失。但我国的本土话语资源很丰富,在一些翻译传统方面与西方相比也毫不逊色,但中国翻译只有“山头”,没有“学派”。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中国学术长期在国际学术界被边缘化,中国喜好外来的理论而非本土的,中国集体文化记忆淡漠,缺乏大格局。现在的外语人才缺乏文化自觉,不读文本,自娱自乐,偏向感性研究,自立山头。罗教授指出,外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1)获取知识的能力;2)批判精神;3)社会担当;4)君子风度;5)家国情怀。在讲到外语人才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时,罗教授认为个人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理想而奋斗,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在之后的提问环节里,罗教授与诸位老师讨论了大学英语改革的议题,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课程的设立和实施,回答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对所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答,令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撰稿人:赵苗珍

友情链接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学院联系电话:029-82663712      传真:029-82665683
copyright © 2012 yh1122银河国际 - galaxy银河官网是多少